由拳、海盐一线,可以说是之前毗陵的翻版。
地势平坦、起伏甚小,田连阡陌、沟渠纵横,这种地形对种田党来说那是宝地,对正在进军的太史慈来说,那就是造孽啊,关键是这种地形上的行军,太史慈之前刚经历过一次!
至于说沟渠纵横,为何不用舟师?
这个怎么说呢?这么说吧,大多数的沟渠,都属于成年男子使使劲就能蹦过去的范围,如果说有能在这种沟渠中行驶的舟船,可能只有独木舟了。
可能是吸取了毗陵的经验,孙策这次在由拳、海盐一线的防御并没有像毗陵那样将兵力主要放在城池里,而是反了过来,将防御力量主要放在城外,依托河网沟渠进行层层阻击,这让出身北方的太史慈烦躁的几欲抓狂。
而且孙策干的缺德事儿还不止这一件,也许是吸取了毗陵的失陷跟城内百姓不稳定的经验教训,这次他竟然把由拳县城内的百姓都赶了出来,使由拳县城成了一座只剩军队及部分妇女的军营,并且还驱使着百姓北逃。由拳县的百姓们无奈之下,只能投奔太史慈,而太史慈不仅不能暴力驱赶这些百姓,还要好言安抚他们,甚至拿出军粮来赈济他们,让太史慈对孙策越发的恨之入骨。
消息传到于琦的手中,于琦也是十分无奈,只能派人支援太史慈,幸好每隔几日来往南昌跟丹徒的水师都会运来南昌城提供的羽箭,这才使得太史慈的推进没有受到太多的迟滞。
不得不说,在这种地形上,步弓手的大规模应用,简直就是古代翻版的火力压制,制约这种应用的唯二因素,就是羽箭的供应,以及弓手自身的体力。
而这件事也被太史慈写进了战报,于琦在接到之后,思考了一番,又招来徐庶、是仪以及几个武将商议了一番,便传信南昌,让孟建在阴干船板的木料厂,再加建一个,用来阴干竹片、桑木等适宜制作弓胎的木料。
如果这是一个策略游戏,给大汉天下十三州各自标定一到两个特产兵种的话,那扬州的特产兵种,于琦就投水师跟弓手;如果非要选一个的话,那就是搭载了弓手的水师。
与其他州相比,扬州真的有适合组建大规模弓箭手部队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就是兵员,就像北地三州那些从小生活在马背上,天生就是骑兵料子的兵员一样,扬州那些从小在山林间驰骋渔猎的山民个个都是弓手苗子。
众所周知,弓手作为技术性兵种,其训练周期比弩手、刀盾、枪矛等兵种都要长,而生长在山林间的山民们,从小跟弓箭、投矛、石锁等远程武器打交道,他们对弓箭的熟练程度可以让于琦省去大量的训练时间以及训练消耗——不会有人觉得训练弓手不需要消耗吧?不会吧不会吧?
再说制作弓箭的原材料,羽箭的制作被于琦拆分成几道单独的工序,分包给南昌以及新寓的百姓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稳定的生产链条,这个无需赘言;只说弓身,弓身的组成大致可分为竹木、角、腱三部分组成。
竹木就是制作弓身的主要材料,其中竹片以产自庐陵一带的南竹为主,木料的话则以桑木为主,而扬州之丹阳、吴郡两地,喜种桑麻,盛产桑木。
角的话以牛角为佳,扬州亦多水牛,不过这玩意属于紧俏物资,而且还是不可再生的,当前阶段还是以对外收购囤积为主。
腱就是弓弦,以动物的筋腱为佳,牛筋为上,其他的动物筋腱亦可,而扬州多山,于琦在南昌建立的榷场,就从周边山越部落手中收购了很多动物的皮毛、筋骨。而且这个筋腱也不是直接用的,乃是需要风干、浸润、砸萃、抽丝、黏连等多个工序,才能制出一根合格的弓弦,出战的时候,弓手们往往会多备两根弓弦备用。
于琦手中就有几柄无论用料还是做工都十分考究的铁胎龙筋宝弓,其弓身用精铁铸就,弓弦更是了不得,乃是得自大江中的猪婆龙的龙筋制作而成,堪称神兵利器!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材料之外,制作弓身还离不开一样关键性的辅料,那就是用来黏连的胶,胶的话以动物胶为主,尤以彭蠡泽及巢湖特产的鱼鳔胶为佳,这也算是扬州比其他州的区域性优势之一了。
综上所述,于琦要是不大力发展弓手部队,就是在暴殄天物,就是在浪费扬州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而于琦在发现了扬州真的适合量产弓手之后,对将来的北伐又多了几分信心,于琦本来想着以后北伐的时候,以车对骑,用类似武刚车的车阵来对抗北方诸侯的大规模骑兵冲锋;如今有了大量弓手之后,于琦又多了一个选择:试想一下,两军对垒,在对方的骑兵冲锋之际,这边数以万计的弓手只要能射两到三轮,就能大量杀伤对方的骑兵,增加己方的胜算,甚至起到决定胜败的作用。
而且山民彪悍,射完箭后,还能充当预备兵力,在关键时刻还能弃弓持刀,近身搏杀亦不输任何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从江东开始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三国从江东开始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