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王鼓吹曲?泛水曲
谢朓
玉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
罢游平乐苑,泛鹢昆明池。
旌旗散容裔,箫管吹参差。
日晚厌遵渚,采菱赠清漪。
百年如流水,寸心宁共知。
……
赏析:
《隋王鼓吹曲·泛水曲》是一首兼具写景与抒情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出一幅秋景下的游乐图,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
一、开篇:点明时节,营造氛围
“玉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诗的开篇点明了时节为秋季。“玉露”即白露,晶莹剔透,点明秋意渐浓,沾湿翠叶,给人以清新而略带凉意之感;“金凤”指代秋风,秋风拂过“素枝”,发出鸣响。“素枝”描绘出树枝在秋季叶片渐落、色泽素淡的景象。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勾勒出一幅秋意盎然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中间:叙述游乐,展现场景
1. “罢游平乐苑,泛鹢昆明池”:“平乐苑”在古代是着名的皇家园林,象征着繁华与游乐。诗人结束了在平乐苑的游玩,又来到“昆明池”泛舟。“泛鹢”中,“鹢”是一种水鸟,古代常将其画于船头,这里指代游船。此句叙述了诗人的行程转换,从陆地园林游玩转向水上泛舟,展现出贵族悠闲的游乐生活。
2. “旌旗散容裔,箫管吹参差”:描写泛舟时的场景,船上旌旗随风舒卷、飘扬,“容裔”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旌旗舒展、摇曳的姿态,彰显出出游队伍的气派。同时,箫管吹奏出的乐音高低错落,“参差”描绘出乐声的悠扬婉转,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这两句通过对旌旗和箫管的描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展现出泛舟时热闹、欢快的场景,与开篇的宁静秋景形成一定的反差。
三、结尾:触景生情,感慨人生
1. “日晚厌遵渚,采菱赠清漪”: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晚,诗人“厌遵渚”,对沿着水边漫步产生了厌倦之情。“厌”字流露出诗人此时情绪的转变,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游乐。“采菱赠清漪”,诗人采来菱角赠与清澈的水波,这一行为看似随性,实则蕴含着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感。菱角生长于水中,与水相依,诗人将菱角赠与水波,仿佛是在与自然对话,试图在自然中寻找慰藉或寄托情感。
2. “百年如流水,寸心宁共知”:由前文的游乐场景与情绪变化,诗人触景生情,发出“百年如流水”的感慨,将人生比作流水,感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如同流水般一去不复返。“寸心宁共知”则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心中的情感与思绪,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和知晓呢?这两句诗将诗歌的情感从对游乐的描写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四、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开篇描绘秋景,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奠定基调。中间的游乐场景与周围秋景相互映衬,而结尾处诗人因秋景和游乐后的疲惫,引发对人生的感慨,景与情紧密相连,自然融合,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 对比衬托:开篇的宁静萧瑟秋景与中间泛舟时的热闹欢快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游乐生活的短暂与表面的繁华,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在结尾处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 用词精妙:“玉露”“金凤”“素枝”等词汇,不仅准确地描绘出秋季的特征,还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氛围;“容裔”“参差”等词生动地展现出旌旗和乐声的状态,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 玉露沾翠叶,金凤鸣素枝
- 解析:“玉露”,即白露,它点明了时节为秋季。秋天的露水,晶莹剔透,仿若玉石,故而称“玉露”。“沾翠叶”,生动描绘出露珠轻轻附着在翠绿树叶上的情景,一方面体现出露珠的清新与灵动,另一方面暗示出虽已入秋,树叶尚未完全凋零,仍保留着几分翠绿。“金凤”指代秋风,在古代文化中,常以“金”与秋季相对应,因为秋季在五行中属金。“鸣”字赋予秋风以声音,仿佛秋风在轻拂素枝时,奏响了独特的旋律。“素枝”描绘出树枝在秋季的状态,此时树叶渐稀,树枝显得素净、淡雅。这两句诗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细腻地勾勒出一幅秋意初显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且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初秋的静谧环境之中。
2. 罢游平乐苑,泛鹢昆明池
- 解析:“罢游”表明此前在平乐苑的游玩活动已经结束。“平乐苑”在古代是知名的皇家园林,它代表着繁华、热闹与奢靡的游乐场所,在这里游玩象征着享受富贵悠闲的生活。“泛鹢”的“鹢”是一种水鸟,古人认为它能避水患,常将其形象绘制于船头,后来“泛鹢”就指代乘船。“昆明池”同样是具有代表性的皇家水域,宽广壮阔。诗人结束平乐苑的游玩后,又前往昆明池乘船游览,此句通过地点的转换,清晰地叙述了诗人的行程,展现出贵族阶层丰富多样且闲适的游乐生活,同时暗示出诗人生活的优渥与富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