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问
何承天
西方说报应,其枝末虽明,而即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征。乖背五经,故见弃于先圣。诱掖近情,故得信于季俗。夫欲知日月之行,故假察于璇玑;将伸幽冥之信,宜取符于见事。故鉴燧悬而水火降,雨宿离而风云作,斯皆远由近验,幽以显着者也。夫鹅之为禽,浮清池,咀春草,众生蠢动,弗之犯也。而庖人执焉,鲜有得免刀俎者。燕翻翔求食,唯飞虫是甘,而人皆爱之,虽巢幕而不惧。非直鹅也,群生万有,往往如之。是知杀生者无恶报,为福者无善应。所以为训者如彼,所以示世者如此,余甚惑之。若谓燕非虫不甘,故罪所不及,民食刍豢,奚独婴辜?若谓禽豸无知,而人识经教,斯则未有经教之时,畋渔网罟,亦无罪也。无故以科法入中国,乃所以为民陷阱也。彼仁人者,岂其然哉!故余谓佛经但是假设权教,劝人为善耳,无关实叙。是以圣人作制,推德翳物,我将我享,实膺天佑。田获三品,宾庖豫焉。若乃见生不忍死,闻声不食肉,固君子之所务也。窃愿高明,更加三思。
……
赏析:
《报应问》为何承天所撰,旨在针对佛教因果报应之说展开深入探讨与辩驳。在佛教思想于南朝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该文体现了儒者对佛教教义的理性审视与回应。
一、核心观点
1. 直指佛教报应说之弊:何承天开篇即点明佛教报应说 “枝末虽明,而即本常昧。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征”,指出其虽在细节上看似清晰,本质却模糊,言论浮夸、不得要领,且比喻迂腐无实证,与儒家五经相悖,因此不被先圣认可。
2. 以实例反证报应无据:通过列举鹅与燕的不同遭遇,何承天指出杀生者未必得恶报,为善者未必得善应。鹅生性温和不犯他物,却常遭宰杀;燕以飞虫为食,人却爱之。由此说明现实中因果报应规律并不成立,对佛教报应说的核心逻辑发起挑战。
3. 剖析报应说内在矛盾:假设并剖析报应说的矛盾之处,若因燕只食飞虫便罪不及身,那人类食用家畜为何要受罚?若以禽兽无知、人类知晓经教为区分标准,那经教出现前人类打猎捕鱼是否无罪?何承天借此揭示佛教报应说在逻辑上的混乱。
4. 判定佛教教义本质:何承天判定佛经是 “假设权教,劝人为善耳,无关实叙”,认为其并非对真实世界的叙述,而是一种劝善手段。他倡导遵循儒家圣人之制,以道德推及万物,认为如此方能膺受天佑。
二、论证特色
1. 注重实证,以事说理:文章大量运用生活实例,如鹅、燕的事例,以直观、具体的现实场景为依据,增强论证说服力,使读者能从日常现象中直观感受佛教报应说与现实的脱节,避免抽象说理的枯燥与晦涩。
2. 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指出佛教报应说的整体弊端,到以实例反驳,再到剖析其内部矛盾,最后得出对佛教教义本质的判断,论证环环相扣,逻辑链条完整,逐步深入揭示佛教报应说的不合理性。
3. 援儒入辩,以儒衡佛:何承天站在儒家立场,以儒家五经为参照,批判佛教报应说乖背五经,不被先圣认可。同时,倡导遵循儒家圣人之制,将儒家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作为评判佛教教义的重要依据,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其论证中的核心地位。
三、历史价值
1. 思想争鸣价值:《报应问》是南朝时期儒佛思想交锋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当时儒家学者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与回应,为研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交流、碰撞提供关键素材,展现思想领域多元争鸣的繁荣景象。
2. 推动思想发展:何承天对佛教报应说的批判促使佛教信徒及学者反思与回应,在思想的碰撞中,双方观点不断深化与完善,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因果观念的发展。同时,也为后世学者探讨类似哲学问题提供思路与借鉴。
……
解析:
1. 西方说报应,其枝末虽明,而即本常昧
- 解析:“西方”指佛教起源的印度地区。此句表明佛教宣扬因果报应的说法,从一些具体表现或细微之处来看,似乎能说得明白,但探究其根本核心,却常常含糊不清。何承天一开始就对佛教报应说的本质提出质疑,为后文的批判奠定基础。
2. 其言奢而寡要,其譬迂而无征
- 解析:“奢”意为浮夸,“寡要”指不得要领,“譬”即比喻,“迂”表示迂腐,“无征”指缺乏验证。此句指出佛教关于报应的言论浮夸,抓不住关键要点,所用比喻迂腐,且无法得到实际验证。进一步从言论和论证方式上批判报应说,说明其缺乏可信度。
3. 乖背五经,故见弃于先圣
- 解析:“乖背”即违背,何承天认为佛教报应说与儒家五经的思想相违背。在当时,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五经被视为经典准则,所以先圣摒弃了这种与五经不符的学说。这是以儒家的正统观念为依据,对佛教报应说进行否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