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其二
张华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
奋击当手决,交尸自纵横。
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
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
身没心不征,勇气加四方。
……
赏析:
张华的《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其二》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充满侠义气概却又行事不羁的少年侠客形象,通过对其行为、武艺、价值观的描述,展现出独特的江湖侠义文化与少年意气,同时也引发对侠义与规则的思考。
一、主题思想
1. 歌颂侠义与勇敢:诗歌着重刻画了一位任气行侠的雄儿形象,他为友报仇,不惧生死,以非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武艺在都市旁杀人。“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表明其为了义气,宁愿战死成为鬼中英雄,也不愿因畏惧而进入牢狱,体现出对侠义精神与勇敢品质的歌颂。诗人借此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束缚,为正义(或自认为的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境界。
2. 展现少年意气与江湖豪情: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描绘出雄儿在少年群体中凭借侠义声名远扬,尽显少年意气风发。整首诗通过描述他的行侠仗义行为,如借友报仇、激烈拼杀等,展现出浓厚的江湖豪情,表达对少年侠客那种无所畏惧、洒脱奔放生活态度的赞赏。
3. 引发对侠义与规则的思考:尽管诗歌对雄儿的侠义行为和勇敢精神予以歌颂,但他“杀人都市旁”的举动显然违反了法律秩序。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侠义与规则关系的思考,在追求侠义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忽视法律和社会秩序,体现出诗歌主题的复杂性与深度。
二、艺术特色
1. 鲜明的人物刻画:诗人通过对雄儿行为、语言、武器及战斗姿态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侠客形象。从“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的行为,可看出其重义气、冲动的性格;“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等对武器的描写,以及“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对战斗姿态的描绘,展现出他的勇猛与武艺高强,使人物跃然纸上。
2. 生动的比喻与夸张:多处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增强表现力。如“利剑严秋霜”将利剑比作秋霜,形象地写出剑的锋利与寒光闪闪;“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以激电、流光比喻雄儿的腾跃和回旋,夸张地突出其身手敏捷;“交尸自纵横”则通过夸张描绘杀人现场尸体纵横,渲染战斗的惨烈,使诗歌充满张力。
3. 紧凑的节奏与激昂的风格:诗歌节奏紧凑,从雄儿为友报仇的起因,到激烈的战斗过程,再到表明自己的生死观,层层推进,一气呵成。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激昂豪迈,如“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等语句,充满力量感,很好地传达出少年侠客的豪情壮志,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
解析:
1.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
- 解析:开篇就点明了诗中的主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雄儿”。“任气侠”三个字,生动地展现出他行事风格——凭借着自己的意气和对侠义的理解去行动,不受常规拘束,凸显出其豪爽、仗义的性格特点。“声盖少年场”,“声”指名声,“盖”表示超过,说明他在众多年轻人聚集的场合中,声名远播,无人能及。这一句不仅表明他在同辈中的威望极高,更暗示出他的侠义之举得到了少年们的推崇,为后文描述他的侠义行为埋下伏笔。
2. 借友行报怨,杀人都市旁。
- 解析:此句直接阐述了雄儿的侠义行为。“借友”表明他是因为朋友的缘故,“行报怨”即替朋友报仇雪恨。在古代,朋友之间的情义被看得很重,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侠义的重要体现。然而,他选择“杀人都市旁”,在热闹的都市旁边动手杀人,这种行为一方面彰显了他重义气的品质,为了朋友不顾后果;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他行事的鲁莽与冲动,全然不顾在都市这种人口密集、法律约束较强的地方公然杀人所带来的后果,体现出一种江湖草莽式的侠义。
3. 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 解析:这一句细致地描写了雄儿手中的武器。“吴刀”在古代以锋利着称,“鸣手中”描绘出刀在他手中挥舞时发出声响,仿佛刀也因即将展开的杀戮而兴奋,表现出雄儿使用武器的熟练和果敢,也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战斗氛围。“利剑严秋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手中的利剑比作深秋的寒霜,形象地突出了剑的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如同秋霜般凛冽,暗示着雄儿在战斗时的冷酷无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他的强大气势。
4. 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
- 解析:继续刻画雄儿的武装状态。“腰间叉素戟”,“素戟”可能指戟身装饰较为朴素,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兵器的威严,腰间插着戟,显示出他装备齐全,随时准备战斗。“手持白头镶”,“白头镶”可能是一种带有白色装饰或标识的武器,具体模样虽不明确,但通过这样的描述,进一步强调了他手中武器的独特与不凡,使得雄儿全副武装、威风凛凛的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能够想象出他在战斗前的那种英姿飒爽的模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