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诗十六章·其十
潘岳
圣皇乃眷,光于西土。
俾我晋京,化为乐土。
穆穆圣皇,明明辟辅。
光光我皇,轩耀同举。
惟公是授,惟公是与。
立我晋道,四方同矩。
公之斯举,诚列辟所睹。
昔在周邵,今也惟公。
天鉴孔明,王猷乃融。
……
赏析:
《关中诗十六章·其十》紧承前文,围绕皇帝对西边领土的关注与治理举措展开,通过对皇帝、辅臣的赞美,以及对理想治理效果的憧憬,表达了对国家恢复稳定繁荣的深切期盼。
一、主题思想
1. 皇帝的愿景与决心:“圣皇乃眷,光于西土。俾我晋京,化为乐土”,明确展现出皇帝对西边领土的重视与关切。皇帝希望给西边带来光明,改变其混乱局面,进而使晋朝都城及整个国家都能成为安乐之地,凸显解决西边问题对国家整体稳定繁荣的关键意义,彰显皇帝恢复国家秩序的坚定决心。
2. 对君臣的歌颂:“穆穆圣皇,明明辟辅。光光我皇,轩耀同举”,诗人以溢美之词分别赞颂皇帝的威严、品德与辅臣的贤明。强调君臣皆具卓越品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国家事务,暗示这种良好的君臣合作是解决国家困境、实现国家复兴的重要保障。
3. 对辅臣的倚重与期望:“惟公是授,惟公是与。立我晋道,四方同矩”,表明皇帝将重任交付于这位辅臣,对其极度信任与倚重。期望辅臣能够确立晋朝的治国之道,使四方皆遵循统一规范,突出辅臣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以及诗人对其引领国家走向正轨的殷切期望。
4. 历史映照与信心表达:“昔在周邵,今也惟公。天鉴孔明,王猷乃融”,将当下的辅臣与周朝的周公、邵公相媲美,借古喻今,肯定辅臣的能力与担当如同先贤。同时坚信上天明察秋毫,皇帝的治国方略必将得以实现,表达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二、艺术特色
1. 语言庄重典雅:诗中运用“穆穆”“明明”“光光”等叠词,以及“圣皇”“辟辅”“王猷”等词汇,营造出庄重、典雅的氛围,符合对皇帝和辅臣歌颂以及表达国家大事的语境,增强诗歌的肃穆感与权威性。
2. 用典巧妙:将辅臣比作周邵(周公、邵公),借助历史上贤臣的形象,凸显当下辅臣的重要性与贤能,使读者能够通过熟知的历史典故,更深刻地理解诗人对辅臣的赞誉与期望,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
3.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诗歌从阐述皇帝对西边领土的愿景,到歌颂君臣,再到表达对辅臣的期望,最后借古喻今展现信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内容层层推进,逻辑连贯,逐步深化主题,使诗人对国家恢复稳定繁荣的期盼之情得以清晰呈现。
三、文学价值
1. 反映时代政治理想:此诗反映了晋朝在面临内忧外患时,人们对贤明君臣治理国家、恢复稳定繁荣的政治理想。为研究晋朝的政治文化、社会心理以及当时人们对国家治理的期望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素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2. 丰富文学表现手法:其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巧妙的用典以及清晰的结构安排,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展示了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表达政治主题,丰富了文学作品在处理国家、君臣等题材方面的表现形式,推动文学创作在该领域的发展。
……
解析:
1. 圣皇乃眷,光于西土
- 解析: “圣皇”一词赋予皇帝神圣、贤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尊崇。“乃眷”描绘皇帝将目光投向特定方向,即“西土”,体现出皇帝对西边领土的关注。“光于西土”,“光”可理解为带来光明、福祉,寓意皇帝期望能改善西边领土的状况,使其摆脱困境,走向光明,反映出皇帝对西边边境地区局势的重视,以及希望恢复其稳定与繁荣的意愿。
2. 俾我晋京,化为乐土
- 解析: “俾”在这里是“使”的意思,表明目的。“晋京”作为晋朝的都城,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象征着整个国家。“化为乐土”描绘出一种理想的状态,即通过解决西边领土的问题,让整个晋朝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此句暗示西边领土的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解决西边问题是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步骤。
3. 穆穆圣皇,明明辟辅
- 解析: “穆穆”形容皇帝仪态端庄、温和恭敬,展现出皇帝的威严与高尚品德,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明明”突出辅佐大臣的贤明睿智,“辟辅”指皇帝的重要辅佐官员,这里可能指前文提及的被委以重任的“叔父”。此句赞美皇帝圣明,同时称赞辅佐大臣的贤能,强调了君臣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相得益彰的关系,为国家的治理奠定良好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