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诗十六章·其一
潘岳
于皇时晋,受命既固。
三祖在天,圣皇绍祚。
德博化光,刑简罚措。
万国既同,九有有截。
矧乃畿甸,翼翼京宇。
苦为乱阶,四郊多垒。
芒芒终古,此焉则否。
邦家殄瘁,垂诚后昆。
……
赏析:
《关中诗十六章·其一》作为组诗开篇之作,奠定了整首诗对晋朝局势反思与告诫的基调。潘岳以凝练的语言,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晋朝从兴盛到战乱的转变,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并向后代传递警示之意。
一、主题思想
1. 晋朝昔日辉煌的颂赞:诗的开篇极力颂扬晋朝受天命而立,国基稳固,历经三祖传承,圣皇继统,呈现出德政广施、刑罚宽简、天下一统的繁荣昌盛之景。“德博化光,刑简罚措。万国既同,九有有截”,描绘出晋朝在政治、文化和国家统一方面的卓越成就,体现出对晋朝正统地位及往昔盛世的高度认可与赞美。
2. 对当下战乱局势的忧虑:然而,笔锋陡然一转,“苦为乱阶,四郊多垒”揭示出京都地区沦为祸乱根源,四周战事频繁,防御工事林立,与前文的太平盛世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借此表达对当前国家陷入战乱、局势危急的深切忧虑,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3. 以史为鉴的告诫:“邦家殄瘁,垂诚后昆”明确点出诗歌主旨,诗人目睹国家遭受战乱困苦,希望以此为教训,为后代子孙留下深刻告诫,提醒后人从当前的困境中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体现出诗人的历史责任感和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切期望。
二、艺术特色
1. 鲜明的对比手法:整首诗通过前后内容的强烈对比来增强表现力。前半部分描绘晋朝的兴盛,强调其天命所归、德政斐然、天下归一的辉煌;后半部分则展现当下京都的战乱与衰败。这种对比不仅使诗歌的情感落差更为突出,更深刻地反映出局势变化之剧烈,引发读者对晋朝命运转折的强烈震撼与深刻反思。
2.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潘岳用词简洁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宏大的历史场景和鲜明的情感态度。如“于皇时晋”以“于皇”二字开篇,直接传达出对晋朝的赞叹;“刑简罚措”短短四字,便概括出当时宽松清明的政治环境;“四郊多垒”形象地描绘出战乱逼近京都的紧张局势。简洁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使诗歌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表现力。
3. 清晰的结构层次: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从晋朝整体的天命、传承、德政等方面进行铺陈,描绘出一幅盛世图景;接着话锋一转,点明京都出现的祸乱;最后总结国家现状,发出对后代的告诫。这种清晰的结构安排,使诗歌的主题逐步深化,引导读者从对晋朝辉煌的认知,到对现实危机的警醒,再到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层层递进,逻辑连贯。
三、文学价值
1. 反映时代特征与历史变迁:该诗真实地反映了晋朝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变迁,为后人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资料。通过诗歌,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晋朝从兴盛走向战乱的历史转折,以及文人对这一变化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2. 丰富咏史诗歌的表现形式:在文学创作上,此诗丰富了咏史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潘岳不仅叙述历史事件,还融入个人情感与思考,以对比手法强化情感表达,以简洁语言传递深刻寓意,为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了咏史诗从单纯叙事向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
解析:
1. 于皇时晋,受命既固
- 解析:“于皇”是用于表达赞叹的发语词,“于”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皇”意为伟大、辉煌。“时”指代当时、这个时候。开篇诗人便以赞叹的口吻,歌颂晋朝接受天命,强调晋朝统治的正统性,表明其国基稳固,犹如上天赋予的使命已深深扎根,为全诗奠定了对晋朝整体肯定的基调,从宏观角度展现晋朝的尊贵与威严。
2. 三祖在天,圣皇绍祚
- 解析: “三祖”通常指晋朝的三位先帝,即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他们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虽未正式称帝,但在晋朝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已离世故而称“在天” 。“圣皇”指当时在位继承皇位的皇帝,“绍祚”意思是继承皇位,延续国统。此句点明晋朝统治的传承脉络,表明晋朝皇位传承有序,突出其统治的连贯性与正统性,同时也暗示晋朝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渊源。
3. 德博化光,刑简罚措
- 解析:“德博”描绘皇帝的德行广博深厚,能够泽被天下;“化光”指这种德行所带来的教化影响广泛,光芒四射,使得民众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刑简罚措”中,“刑简”表明刑罚制度宽松简约,不繁琐严苛;“罚措”意思是很多刑罚措施因为社会安定、百姓从善而搁置不用。这两句从德政和刑罚两方面,展现出晋朝统治者以仁德治国,政治清明,社会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突出晋朝兴盛时期的政治风貌和治理成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