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出生于公元177年,逝世于公元217年。代表作为《七哀诗》。
七哀诗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
赏析:
王粲的《七哀诗》是东汉末年乱世悲歌的杰出代表,以其深刻的现实描绘、真挚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诗人的情怀。以下从主题、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1. 主题
反映乱世惨象与民生疾苦:诗歌开篇以“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点明东汉末年长安的混乱局势,李傕、郭汜等军阀如豺虎般肆虐,制造祸端。随后“白骨蔽平原”直观展现战乱导致的大量死亡,尸横遍野的惨状。而“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一细节,通过饥妇无奈弃子的悲剧,深刻反映出百姓在战乱中为求生存,连基本的母子亲情都难以维系,将民生疾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表达了对乱世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
抒发个人流亡之悲与对盛世的向往:诗人因战乱“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在流亡途中目睹种种惨象,内心充满痛苦。登上霸陵,回望长安,借对汉文帝清明政治的联想,以及对《下泉》诗思念贤君情感的领悟,喟然长叹,表达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对当下混乱局面的无奈与哀伤。
2. 意象运用
白骨与饥妇弃子场景:“白骨蔽平原”中的“白骨”是死亡与毁灭的象征,直观呈现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让人深刻感受到乱世的恐怖。“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这一场景,将“饥妇”“幼子”与“草间”这些意象组合,构建出一幅绝望而悲惨的画面,突出了百姓在生死边缘的挣扎,是对乱世民生艰难的高度凝练表达。
霸陵:“南登霸陵岸”中的“霸陵”,作为汉文帝的陵墓,代表着曾经的太平盛世与清明政治。诗人在此回望长安,霸陵的意象与当下长安的混乱形成强烈对比,引发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强化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悲痛。
3. 情感表达
真挚深沉的悲痛:诗中无论是对百姓苦难的描述,还是自身流亡的感慨,都饱含着真挚深沉的悲痛之情。“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通过亲戚朋友的悲伤,侧面烘托出诗人离别之悲。而面对白骨、饥妇等惨象,诗人“不忍听此言”,这种悲痛是对生命消逝、人性被战争扭曲的痛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复杂的无奈与期望交织:诗人在诗中既有对乱世的无奈,如“驱马弃之去”,面对百姓的悲惨遭遇却无能为力;又有对太平的期望,借霸陵、《下泉》的典故,表达对贤君出现、恢复太平的渴望,这种无奈与期望的交织,使情感更加复杂深沉。
4. 表现手法
叙事与抒情结合:诗歌以叙事为主线,如叙述自己离开长安的缘由、途中所见的白骨与饥妇等,在叙事中融入强烈的抒情。“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既是对所见场景的客观叙述,又饱含着诗人对战争的悲愤之情。“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则在叙事基础上,直接抒发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哀伤。
细节描写与对比衬托:“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通过对饥妇弃子这一细节的生动描写,展现出人性在极端困境下的挣扎与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霸陵所代表的太平与长安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王粲的《七哀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意象、真挚复杂的情感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成为反映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不朽诗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解析: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解析:“西京”指长安 ,“乱无象”描绘出长安陷入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可言的景象。“豺虎”这里比喻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他们在长安肆意制造祸乱,如同豺虎般凶狠残暴。此句开门见山,点明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东汉末年长安地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局面,为全诗奠定了沉痛的基调。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解析:“复”字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离开中原地区,之前可能已因战乱辗转迁徙。“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这里指代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委身”有托身、投身之意,“适”即前往,“荆蛮”是古代对荆州地区的称呼。由于长安局势混乱不堪,诗人无奈再次离开中原,前往荆州,寻求安身之所。此句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和去向,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局势的严峻,迫使诗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诗词一万首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