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春,天汉渠洛口段惊现异景:冰消之日,渠水竟分三色——许昌段金波似麦浪,徐州段绛流如桑汁,洛阳段玄液若墨渖,三色水在“星汉闸”汇作“文渊”巨潭,潭心浮着刻满蝌蚪文的“河图石”,每道纹路都映着各州郡学宫的晨读声。阿蝉随诸葛亮乘“探源舟”入潭,桑天琴缠着献帝新赐的“传薪带”——带角“续汉”刺绣遇水显形,竟化作贯穿古今的“汉脉谱”,上绘孔子删诗、伏生传经等场景,皆以桑蚕吐丝为线串联。
“军师,邺城急报!”马谡驾“辨纹舟”破浪而来,船舷“经纬文脉”漆纹在日光下显出血脉状支流,“曹操在邺城修‘魏文台’,却将铜雀台‘代汉’铭文磨去,改刻‘观沧海’诗,字缝里竟嵌着徐州义仓的残桑屑。更奇的是,台内藏的《皇览》副本,‘帝王世纪’篇末用桑果汁密写‘汉家谱系’,被邺城书佣误作虫蛀,竟传开去。”他展开染着漳河水的帛书,“代汉”墨痕遇热化作“载汉”,显露出王粲门生用松烟混桑胶写的《汉脉论》——“汉者,非一姓之号,乃文明之总称,如渠水千支,同归沧海”。
诸葛亮轻抚“河图石”上的“文”字水痕,指尖触到石缝中荆州送来的“汉穗稻”——去年祭典谷物随水漂流,竟在潭底生根,结出“经史”双穗。张飞握着新制的“文脉矛”——矛杆刻满《汉书》目录,矛尖嵌着“河图石”碎粒——瞪眼道:“曹操这老贼,一面修台颂魏,一面又偷藏汉脉,俺去砸了那铜雀台!”赵云却摇头:“不可。昔年秦始皇焚书,反使学问藏于民间;今曹操欲‘以魏代汉’,正可借其台阁,传我真脉。”
未时三刻,诸葛亮率“弘文船队”驶入邺城。每艘船帆皆用洛阳太学旧经幡改制,内里绣着邺城书佣偷录的“载汉”典籍,船头立着用铜雀台“代汉”废铜熔铸的“聚珍”鼎,鼎身刻“文以载道,道在民心”八字。阿蝉在船首鼓琴,弦系邺城老书佣私赠的“通脉”桑线,乐声中混着民间盲翁弹唱的《三国谣》,惊起台城上的“识典鹤”——此鸟喙衔《说文解字》残页,爪踏《方言》断简,振翅时飘落的纸絮在水面拼出“礼失求诸野”的水书。
“孔明何意?”曹操的“观文车”停在漳水之畔,车盖“魏王”羽葆下,藏着用徐州桑纸修补的《春秋左传》残卷,“孤修台崇文,乃为华夏存典,尔等何故喧宾夺主?”诸葛亮驻车,将“文脉矛”插在岸边:“明公可知,你铜雀台的‘魏’字飞檐下,挂着我徐州义仓的‘护书铃’?你看这桑纸——”他拾起书佣散落的抄本残页,“邺城松烟为墨,徐州桑皮为纸,正如文脉当以史实为骨,民声为皮。”
话音未落,魏文台内奔出数百书佣,每人腋下夹着掺着桑籽的典籍——正是曹操暗中命人篡改的《史记》“高祖本纪”。书佣们望着诸葛亮船上的“弘文图”彩绘,突然齐诵《太史公自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句,声浪震落台顶的“代汉”风铃。风铃坠水碎裂,竟显露出内层“载汉”铭文,与洛阳太庙鸱吻、许都太学瓦当如出一系。曹操面色微变,忽闻车内异响——当年参与焚毁徐州义仓的书吏,竟在车厢内侧用桑枝刻下“补史纹”,此刻遇诸葛亮目光,显露出“焚书坑儒录”的残图。
酉时,蔡文姬遣人送“续汉书箱”至诸葛亮寓所。箱中《东观汉记》残卷皆用邺城松皮重订,“光武本纪”篇末夹着许昌老儒私绘的“汉脉渠图”,图上各州郡学宫处皆用桑果汁标着“文脉节点”。诸葛亮取出陆逊所赠的“经纬墨”——墨锭刻吴地桑蚕与魏地松烟交融图,墨心嵌许都太学漏刻的“知时”铜屑——命人转赠蔡文姬:“昔年班昭续《汉书》,今愿与伯喈女共成此业。”使者触到墨底微雕的“汉”字,指尖被松针划破,血珠竟在墨纹间聚成“通史”卦象。
戌时三刻,魏文台突然起火。诸葛亮急命抢救典籍,却见火中飘起无数“明汉书”——书衣是书佣的“治世”襕衫,书页混着洛阳太庙残香,火焰呈青紫色,书脊“代汉”字样燃烧时竟化作“昭汉”。阿蝉琴弦突断,断弦如灵蛇卷入火场,勾出藏在经阁的“分史密卷”——卷中欲将《汉书》割裂为“王霸史”与“郡县史”,落款盖着伪造的“天汉史院”印。
“好个移花接木!”曹操的“校书车”适时赶到,车顶“魏”字铜爵与诸葛亮船上“汉”字灯笼被火映成同色,“孤早察史阁中有奸佞,故在典籍内藏‘辨史虫’。”他轻摇“正讹扇”,扇面松纹拂过假印,印泥竟散作“浊史”飞灰。诸葛亮拾起密卷残片,见“分史”二字笔画间,藏着长安刻工特有的“断简纹”——正是当年伪造“代汉”国史的罪证。
子时,邺城百姓聚于漳水之畔。他们捧着从火场抢出的“护经粮”——掺着桑籽的粟米,抛向诸葛亮与曹操的船队。有人用魏文台门额“代汉”木牌搭粥棚,牌面漆纹被粥气冲去,显“兴汉”刻痕;有人将曹操的“修文令”贴在棚柱,令文竟自动裂开,掉出徐州书佣藏的《急就章》。阿蝉重续琴弦,奏起陈留古调《采诗曲》,与曹操的玉箫《长歌行》相和,乐声中,新撒的桑籽破土而出,嫩芽上凝着“魏徐”二字的露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请大家收藏:(www.xinqdxs.net)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青豆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